聚焦 | 昔日盐碱地 今成“聚宝盆” 打造16.5万亩“七彩粮仓”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1-03-25 09:02:14

昔日盐碱地 今成“聚宝盆”

大牟家镇打造10余个品种16.5万亩“七彩粮仓”


“小麦进入返青期就要加强麦田管理,这几天准备浇一遍水。”3月19日上午,在位于高密市大牟家镇的高密市老家大牟家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种植基地里,理事长刘风俊带着记者察看了一遭小麦长势。作为当地农业带头人之一,刘风俊一直从事小麦等农业规模化种植,不但是种粮的“老把式”,还是善于利用科技种粮的“好代表”。
记者脚下的这块小麦田内,小麦长势喜人。令人新奇的是,麦田内遍布着数条黑色的“管子”。“这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水带,也是增产的秘密‘武器’。”刘风俊指着地头的机房解释说,滴灌全部实现电脑控制,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滴灌与水肥一体化的结合,不但每亩节水30%、节肥15%,还有利于小麦茁壮成长,亩产增加10%以上。
眼下,走进高密市大牟家镇的田间地头,小麦已是绿油油一片,呈现出勃勃生机。高密市大牟家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以“建设省级一流农业强镇”作为目标定位,借助自然优势,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实现藏粮于地,稳定粮食面积。
在大牟家镇谭家庄村党支部领办的璀璨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农机手正驾驶机械给返青小麦施肥。施肥结束后,合作社工作人员用拖拉机将卷盘式喷灌机拉到地头,准备进行喷灌作业。不过,与其他长势旺相的小麦相比,此处麦田的小麦显得差一截。“这块地稍微有点盐碱化,而且小麦种得晚。不过,我们这几天正在进行施肥与喷灌作业,为的就是利苗和拿高产。”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宋长雷说,由于盐碱地不利苗,传统种植方式经常导致小麦发育不健全,碰上好年头产量也就亩产700斤,但他们通过引进耐盐碱品种和科学管理,这些在村民眼里不值钱的盐碱地,如今已经成了“聚宝盆”。
种地不再“凭经验”,而是“靠科技”,这是记者在高密市大牟家镇采访时最大的感受。在当地种粮大户王翠芬的种植基地内,大量的农业机械就是一大亮点。不仅“靠科技”提高亩产,王翠芬还延伸产业链条,上马了花样面食的生产项目。
“只有突出科技支撑,才能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我们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共建农业科研平台,加大盐碱地、缺水等‘卡脖子’难题攻关力度。还加强与山东种业集团、青岛农业大学的交流合作,加快农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高密市大牟家镇党委书记刘广智说,该镇以建设粮食优质高产区为目标,完成10.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配合上级部门实现退林还耕2000亩,建成涵盖优质小麦、玉米、耐盐碱高粱等10余个品种的16.5万亩“七彩粮仓”,为稳产保供打牢坚实基础。

来源:大众日报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