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科学规范编制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潍坊市委关于制定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高密市委关于制定高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
建设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对接平台。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打造青岛-潍坊区域发展一体化综合体,实现“高密-胶州城市发展一体化(高胶一体化)”,共同打造胶东经济圈陆海空立体化交通枢纽、临空经济圈核心区。
建设胶东半岛高水平开放发展桥头堡。利用地处胶东半岛对外开放核心区区位优势,响应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构建联通东北亚、东南亚国家与上合组织国家的海陆空开放合作平台,形成胶东半岛国际化物流与商流服务平台,打造胶东半岛国际化高端产业集聚与扩散核心区、山东省最具活力城市。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智能化、绿色化、精品化发展,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田园综合体和市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高密市特色农产品资源潜力,建设农业强市。实施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工程,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建设“一带一路”红高粱文化交流发展区。突出莫言文学、红高粱文化独特的文化标识,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度研究开发莫言文学、红高粱文化品牌,挖掘推广具有高密特色的民俗文化、抗战文化、农耕文化,在景区、影视、节会、文创等全产业链条同步发力,做深做优特色资源文章,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高粱文化交流发展区。
建设国家级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标杆区。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推进资源与空间集约型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体建设,强化与周边产业集群化布局,推进资源区域大循环与微循环协调发展,大幅提高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促进主导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标杆区。
努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试验区。数字化赋能、工业互联网加快破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优势产业产能倍增,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豪迈、孚日、星宇等“头部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尽力实现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努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明显改善。“开放立市、向东向海”战略布局更加清晰,高胶一体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山东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努力打造现代化品质新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塑成精致精细、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
努力打造民生幸福和谐城市。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正同步,教体、卫生、社保、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努力打造县域现代治理示范区。基层基础进一步巩固,法治高密、平安高密建设取得新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我市将高水平完成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建成高水平创新城市、活力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发展质量效益全省领先,争创世界文学之都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山东省前列。
一是拓展内外合作交流,推进跨区深度融合。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推动制造产业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三是传承发展特色文化,提升文化产业品牌。四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五是聚力深化改革攻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六是强化要素保障支撑,美化生态环境场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七是强化民生福祉保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统一规划为导向,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规划目标顺利落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的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规划体系,统筹规划管理;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形成“思路、战略、规划、项目、政策、举措”系统化工作推行机制,梳理完善重大战略、政策、平台和项目,以工程化、项目化、责任化思路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完善实施考核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党委政府不断提高驾驭整体工作本领,完善抓工作落实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调动各方面抓工作促发展的积极性,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