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高不一定是疾病
可能是“身高焦虑”
聂女士的儿子今年11岁,身高142.5厘米。尽管平时胃口不错,运动量也不小,但是这两年在身高监测时,聂女士发现儿子比同龄的孩子个头偏矮。聂女士有点焦虑,听说有人给孩子打“增高针”,她也动了心。可是却遭到了丈夫的反对。
家长们所说的生长激素针,医学上叫作生长激素替代治疗,是对生长激素缺乏人群进行的医疗手段,通过给这部分人群注射生长激素的方式,刺激骨骼生长,从而达到增高的目的,适应证范围内患儿,每年可以长高8到12厘米,所以也被称为“增高针”。
打“增高针”要符合适应证
滥用后果严重
专家介绍,“增高针”如果使用得当,确实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身高,效果好的可以每年长高8到12厘米。那究竟哪些人群可以使用?会不会有副作用?不符合条件的人群,如果打了“增高针”,又会有什么后果?
医生介绍,考虑使用“增高针”,首先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是骨骺线没有闭合。男生16岁,女生14岁骨骺线就基本闭合了,在骨骺线闭合或接近闭合的情况下使用“增高针”,不仅起不到促生长作用,还可能会引起骨骼变粗变大。每个人骨骺线闭合时间不同,需要通过医生检查判断。 第二是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且每年增长少于5厘米。
北京市海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和岚建议,家长可以用绘制身高曲线的方式监测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每1至3个月测量一次。如果孩子的身高增长速率是正常的,身高也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十百分位以上,就不用太过焦虑。
如果孩子骨骺线还没有接近闭合,且身高在同龄同性别儿童中属于第十百分位以下,就需要继续检查,看是否符合打“增高针”的适应证。
患者经过系统检查,属于适应证范围,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也有一些人群,虽然身材矮小,却不能使用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否则后果严重。
医生介绍,如果患有一些遗传综合征,比如布鲁姆综合征等,其本身有产生肿瘤的风险,是不能使用“增高针”的,可能会加速肿瘤的生长。有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增高针”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也是不能使用的。
家长不能揠苗助长
也不能盲目乐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们对于“增高针”普遍存在两个误区: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达不到理想身高,就要尽快去打“增高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是药三分毒,“增高针”肯定对身体伤害大,孩子就算矮,等发育了就长高了。
专家提醒,揠苗助长和盲目乐观都不可取。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一个人的身高70%取决于遗传,30%取决于后天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是指运动、营养、睡眠等。专家提醒,家长应该合理预期孩子的身高,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
虽然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孩子的身高问题,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医生介绍,有部分家长存在一个误区,总是用自己当年的发育年龄来判断孩子的发育年龄。即使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家长还盲目乐观,以为还没到发育期。
专家提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女孩8岁,男孩10岁就开始进入发育期。此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定期测量。对于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低于5斤的儿童、生产过程中出现窒息等情况的儿童,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内分泌科进行检查,以免错过孩子长高的机会。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