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神兽”居家,十招教您管住电子产品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5-08-06 17:54:01


暑期,很多家长朋友会发愁电子产品使用该如何管理,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刘彦茹医生总结了十条使用建议,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一、提前约定,签字画押  


这一条的核心在于“建立明确的共同期望和责任”。


在假期开始前,全家人(包括孩子)应坐下来共同商议电子产品使用的总时长、单次使用时长、允许使用的时段(如下午3-5点)。讨论需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理解他们的需求,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协商。将最终达成的共识清晰地书面化,形成一份简单的“电子设备使用公约”,由所有家庭成员(包括孩子)签字确认,甚至可以按手印,使其更具仪式感和约束力。


这份书面约定不是一份冰冷的禁令,而是家庭合作的象征,为孩子提供了清晰的边界感和安全感,减少日常冲突,也让执行有据可依。定期回顾和讨论,更新优化这份约定的执行情况也很重要。


  二、父母以身作则,建立无屏幕时空  


孩子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通过模仿获得。要求孩子控制使用,父母必须首先成为榜样,尤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无电子产品时空” 应明确规定具体的物理区域(如餐厅、卧室)和时间段(如家庭晚餐时间、晚上9点后的家庭休闲时间)。在这些区间内,所有家庭成员,包括父母,都应主动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存放起来,全身心投入当下活动,如专心吃饭、交流、阅读或进行无屏游戏。


父母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当孩子看到父母也遵守规则,同样放下手机专注陪伴或做其他有意义的事,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价值,并更愿意配合。这个区间是培养专注力、维系家庭情感联结的安全岛。


  三、发展趣味亲子游戏,替代>管控  


单纯限制电子产品容易引发对抗情绪。更积极有效的方式是主动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替代选项。


家长应花心思设计、组织或参与能激发孩子兴趣的线下亲子活动,如合作完成创意手工、进行家庭剧本杀/桌游、举办小型家庭运动会、共同烹饪美食、开展户外探险(徒步、骑行、露营)、阅读分享会等。关键在于活动要真正“有趣”,能让孩子体验到参与感、成就感、归属感和即时乐趣,这些感受能有效弥补离开屏幕后的“空白”并满足其心理需求。


当现实世界足够精彩丰富时,孩子自然减少了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管理也就从被动的“堵”变成了主动的“疏”。这个过程也是发现孩子兴趣爱好的好机会。


 四、陪伴仍然是核心话题,

你愿不愿意付出时间给孩子?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有时源于现实陪伴的缺失或质量不高。这句反问直指核心:高质量的陪伴是抵御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基石。


下班回到家,疲惫是自然的,但关键在于是否能调整状态,将有限的陪伴时间转化为专注、投入、无干扰的互动时光。哪怕只有20-30分钟,全心全意地陪孩子聊聊天、讲讲笑话、玩一会儿他们喜欢的游戏(非电子)、读本书、甚至是一起做点家务,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和被爱。


这种真实的情感联结和互动愉悦感是虚拟世界难以替代的,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养分。家长的意愿和行动,比任何规定都更能减少孩子因情感需求未被满足而转向电子产品的倾向。


五、了解孩子在虚拟世界的角色,

以身入局


要有效引导,必先理解。家长需主动了解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究竟在做什么、关注什么、喜欢什么。这不仅是知道他们在刷短视频还是玩游戏,更要带着好奇而非批判的态度,尝试理解他们所沉浸的平台(如某个游戏、某个社交APP、某个视频社区)、他们在其中的角色(是游戏里的组织者?视频里的创作者?社群的活跃分子?)、以及吸引他们的核心要素(机制、剧情、社交、创作?)。


适度地“以身入局”,例如请孩子教你玩某个游戏、向你展示他们喜欢的视频创作者、或者听他们兴奋地讲述游戏里的冒险经历。


这种倾听和参与,能打破对立,建立信任,更精准地把握孩子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因,为后续引导提供关键信息,也让沟通更有共同语言。


六、探究孩子电子产品使用背后的心理需求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往往是表面行为,深层可能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在驱动。


家长需要像“侦探”一样去观察和分析:孩子疯狂投入某一款联机游戏,是否在追求队友间的协作感和归属感(社交需求)?痴迷于搭建类游戏是否源于强烈的创造欲和掌控感(成就感需求)?喜欢购物APP是否反映了对物质拥有感或同龄人认同(价值感/归属需求)的渴望?刷短视频停不下来,是为了即时刺激带来的解压放松(放松需求),还是模仿网红寻求关注(被看见需求)?亦或是感到无聊空虚(意义感需求)?理解这些深层动机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而非仅仅指责行为本身。


 七、在真实世界探究,

如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基于第六条对心理需求的洞察,家长应在真实生活中寻找和创造相应的满足途径。如果孩子渴望社交,可以多组织与朋友或亲戚孩子的线下聚会、鼓励参加团队运动或兴趣社团;如果寻求成就感,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业、体育、艺术或手工等某个领域设定可达成的目标并给予支持肯定;若需要刺激或放松,可以安排户外探险、亲子运动、听音乐或阅读有趣书籍;若感到无聊,则引导其发现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绘画、音乐、模型、园艺等),学习新技能;如果追求创造,则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绘画、写作、搭建等实体创作;若需要价值感和归属感,则通过家庭责任分工(如照顾宠物、协助家务)和充分的认可赞扬来强化。


关键在于将虚拟需求的满足引导到更健康、更真实、更可持续的现实渠道上来。


八、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短暂的平衡是常态  


假期生活不是工厂流水线,需求、状态、环境都在变化。


过于刻板地卡死“每天只能玩1小时”或者“必须晚上7点结束”容易引发摩擦和权力斗争。“动态变化,随机强化” 意味着管理策略应具备灵活性。可以采取“目标导向”而非“时间点导向”:例如,在高质量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家务或充分参与线下家庭活动后,可以微调一下使用时间作为反馈,时长和时机可以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协商动态调整。或者采用“总量控制、灵活分配”原则,规定假期每周总娱乐时间额度(如10小时),由孩子在家长监督下自行安排每天如何使用。


这种方式关注目标达成和行为引导(如责任完成后获得娱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管理时间的锻炼机会,更能培养自律,也让管理更符合实际、更易执行。其实,对于电子产品展开的规则讨论本身已经提升了孩子的管理能力,这个点你Get到了吗?


九、电子产品使用的减法原则


 “减法原则”强调的是减少电子产品与“好行为”之间的强制性关联。


许多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获得游戏时间/刷视频作为写作业快、考高分、做家务的“奖品”(“快把作业写完就可以玩半小时手机!”)。这样做无意中将电子产品过度神圣化和强化了其吸引力,使其成为孩子心中无可替代的最渴望的“奖赏物”。这会让孩子养成“为玩而做”的功利心态,削弱他们完成责任的内在动机,且形成一种循环:只有用电子产品当诱饵,孩子才愿意行动。


这本质上增加了日后管理的难度。应努力将“奖励”导向非电子领域:如额外的亲子互动时间、去公园/博物馆的出行、一份渴望的书籍或运动器材、或单纯的表扬、拥抱和特权(如决定晚餐吃什么)。


十、电子产品管理的背后,

是家庭关系互动的外在写照


电子产品管理绝不只是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约束,它高度依赖于整个家庭系统,尤其是父母间牢固同盟关系的有效运作。这意味着:父母观念需一致(或求同存异后协同):父母双方对规则、尺度、奖惩方式应有基本的共识。如果一方严厉禁止而另一方偷偷纵容(如“别告诉你妈我让你玩了”),规则将形同虚设,孩子会钻空子并感到困惑。


执行需协作一致: 在监督、提醒、执行约定时,父母需互相支持、沟通顺畅、保持立场一致。分歧应在私下沟通解决,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基石:父母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沟通是否有效、是否能互相尊重支持,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教育合作。紧张、疏离、充满冲突的夫妻关系,不仅难以形成教养合力,其带来的家庭情绪压力本身,就可能促使孩子躲进虚拟世界寻求逃避。


良好的电子产品管理,往往是家庭功能良好、成员(尤其夫妻)关系健康互动的外在体现之一。管理电子的挑战,最终指向的是家庭如何作为一个团队有效合作。因此,当父母对于电子产品使用感到无力无措时,不妨试试改善夫妻关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来源:爱高密综合自全国少工委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