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就是,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国家,那么心就好比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只有心“在其位谋其政”,脏腑、经络、气血才能被管理得服服帖帖,并且各安其位地认真工作;反之,若心发生病变,或不安于位,或失去管理能力,机体就会阴阳失衡、脏腑失调、经络失畅、气血失和、神志不安,各项生理活动就会紊乱,人就会生病。夏天阳气最炽烈,一旦阳气过剩、心火过旺,不仅容易烦躁发火,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夏季养生首先要做好对心的保健。
一般人听说肾阳虚,便会直观地认为这是肾出了问题,殊不知,肾阳虚也与心脱不了干系。我们常听说一个词:心肾相交。这个词就形象地描述了心和肾之间的关系。心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中医常说“阴阳平衡”“水火相济”,就是说心肾二者的交流一定要畅通无阻。比如,心火每时每刻都要下降,把阳气送给肾,肾才不会寒;而肾水也必须每时每刻上行,以滋养心阴,心火才不会过旺。我们都知道脾主运化,食物必须经过脾的运化,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血液。但是,如果没有心阳,脾的运化功能就无法实现。所以呀,长期思虑过度,必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从这个角度说,脾失健运也要分清病因论治,如果是思虑过度所致,建议少操点儿心。《太平圣惠方》曰:“夫肺居膈上,与心相近,心主于血,肺主于气,气血相随,循环表里。”心主血,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必须依赖心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因此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心脏。肺主气司呼吸,而血是气的载体,因此肺吸入的清气需要通过血液的循行才能分布全身,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肺部,通过肺的呼吸排出体外。上文说了,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而肝脏是贮藏血液的重要器官,因此,心脏泵血正常,心血才能旺盛,肝血才能贮藏充盈,才能营养筋脉。如果心血不足,或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就会导致血亏肝虚。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尤其心脏功能不好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经常会伴有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他们往往认为是腿脚出了问题,一味地补充骨关节,但总是效果牵强。这其实就是心血过耗、肝失所养、血不养筋造成的病理变化,必须从心论治。夏季心火旺容易导致心烦意乱。心藏神,心乱则神乱。此时宜调节情志,可以通过看书、绘画、听音乐、下棋、垂钓等手段使自己心情平静、愉悦。
夏季更要适当午睡。古语说“闭目以养神”,在午睡前做做转睛的练习(双目先从左向右转,再从右向左转,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不仅可以提高午睡质量,还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起到缓解眼疲劳的效果,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热易伤心气、汗易伤心阴,所以夏季要适当多吃一些凉润养心之品,如新鲜蔬菜瓜果,少吃油腻之品。但不要过贪凉饮。
此外,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苦味食物会助心气而抑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损伤肺气。肺气虚的人可以多食辛,生姜为辛味之一,尤宜夏季食用。
立夏时节切忌过早过量食用生冷,以防损伤阳气,尽量温食,顾护脾阳,有利于脾之运化。
夏季心火易旺,汗为心液,适当出汗可以去心火。所以,夏季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空调房里,也需要适当运动出一些汗,身体才会健康。
内关穴为心脏之保护穴,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调补阴阳气血。在日常养生保健中,还可按摩劳宫、间使、后溪等穴位,以养心护心。
用手指梳头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
来源: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