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雷格·伊根,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活下去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3-02-08 09:44:00

澳大利亚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以其硬科幻作品而闻名,却从不曾以真面目示人:不签名,不露照片,甚至邮箱的线索都以智力题来呈现。2023年,伊根作品三卷本在中国出版。以下文章为作家陆秋槎为三卷本其一的《快乐的理由》所作的导读(原标题为:《内心和现实属于两个宇宙:格雷格·伊根<快乐的理由>》)。通过阅读、消化这位硬科幻大师的作品,读者一定能有所收获,从而更加游刃有余地探索“内在宇宙”与“外在宇宙”。


文 | 陆秋槎


澳大利亚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生于1961年,拥有西澳大学的数学学位,毕业后曾短暂进修过电影制作,之后进入医院从事编程工作。这些专业背景为其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也奠定了硬核的风格。早在1980年代,伊根就已经发表过一些作品,成为专职作家则是在1992年,笔耕至今,已产出了十余部长篇和百余部中短篇。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足以代表当代硬科幻的最高水平。


伊根的创作方向大抵有二,不妨概括为“内在宇宙”与“外在宇宙”。前者大多是在展现技术或科学假说对人性与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以及个人面对冲击时的反应。后者则往往牵涉到宇宙论层面上的基本原理,或是假设与地球生物迥异的外星生命形态。在中短篇领域,两类题材可谓平分秋色,都有足以成为代表作的名篇。其长篇创作则更多着眼于“外在宇宙”,如以物理法则截然不同的世界为舞台的“正交”三部曲,以及号称科幻史上最硬核的《修尔得的阶梯》,皆是如此。


如今放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自选集中,“内在宇宙”题材的中短篇占到了压倒性的多数,或许是因为伊根认为长篇作品更能体现自己在“外在宇宙”领域的成就,割舍了一些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如《科幻世界·译文版》曾刊载过的《普朗克深潜》)。不过,入选的几篇也足以让读者一窥其堂奥了。若要用一个词来归纳格雷格·伊根的创作风格,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会选择“硬核”。这种硬核不仅体现在点子方面,也关乎其写作手法。伊根的作品大多牵扯到数学、物理、生物、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题材本身就极具专业性。为了包装这些点子,伊根又不断抛出大量术语,使人目不暇接、始终处于似懂非懂之间。


另一方面,在这些硬核的部分之外,伊根的行文精准而细腻,任何人都能流畅阅读,这是许多硬科幻作家所不及的。他的中短篇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会有详尽的心理描写,这部分内容又极具代入感和感染力。大段的技术细节与心理描写交替出现,效果非但不割裂,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让人对主角面对技术时的恐惧、怀疑与动摇感同身受,其主旨与表现手法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不过也必须承认,伊根作为一位硬科幻作家,很多时候并不是很在意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也不会像很多同行那样在结尾处给读者制造意外,读他的作品时常有一种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对于伊根来说,中短篇的主要意义仍在于承载一个科幻点子,当这个点子被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小说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图片

作者: [澳] 格雷格·伊根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八光分文化
副标题: 格雷格·伊根经典科幻三重奏Ⅱ
原作名: The Best of Greg Egan
译者: 鲁冬旭 / 余曦赟 / 萧傲然 / 于佰川 / 陈岩
出版年: 2023-1


本卷收录的五篇小说,是格雷格·伊根在1992年至2007年间发表的作品。


《暗整数》发表于2007年,是收录在第一卷的《闪光》的续作。两篇小说无疑是伊根描述“外在宇宙”作品中的佼佼者,放眼整个科幻史,怕是也很难找出比这更优秀的数学科幻中篇了。在《闪光》里,主角与数学规则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建立了联系,乃至擦枪走火,与对方展开一场以数学定理为武器的前哨战。而在《暗整数》中,两个世界的冲突升级,几乎要演化为全面战争,故事则围绕主角们如何化解危机、重整边界展开。作品中科幻点子的灵感可能来源于数学界的非主流思想“超有限主义” (Ultrafinitism),所描述的宇宙结构则不难让人想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短篇《宇宙创始新论》,相信能满足每一位硬科幻爱好者的期待。


《黑暗狂奔》发表于1992年,描绘了一个虫洞灾害频发的世界,以及主角参与的一次救援行动。从《月海沉船》到《挽救计划》,危机与救援一直是科幻小说的重要题材。虚构符合科学原理的灾难,并在救援中展示更多的技术细节,同时描述主角在此过程中的种种心境,在这个一万余字的短篇里,伊根向读者展现了此类题材的全部魅力。


《人生选择题》发表于2002年,将量子计算机、“多世界解释”与人工智能等要素熔于一炉。作品的时间跨度将近五十年,在描绘未来图景的同时,也展现了主角心态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原标题

“Singleton”有多重含义,不易翻译,在《科幻世界·译文版》(2017年第5期)刊登时被直译为“单例”,日译本则采用了“独生子”的义项。


《神谕》发表于2000年,主角是平行世界中的艾伦·图灵与《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 S. 刘易斯(在那个世界线里改变了名字),两人在作品中展开了一场围绕人工智能的世纪大辩论。格雷格·伊根的作品,大多将故事的舞台放在当下或未来,而很少将时代设置在过去,《神谕》是个例外。将两位大师的生平、作品与逸闻融入小说的写法,既颇具幽默感,又不乏悲壮之处,这在伊根的作品里也实属罕见。标题的原文“Oracle”,在这篇小说里无疑指的是艾伦·图灵构想的“神谕机”(Oracle Machine),即一种能解决“停机问题”等不可判定问题的特殊图灵机,从《人生选择题》中来此客串的某个角色恰恰发挥了这一功能。


《快乐的理由》发表于1997年,主角因脑病而感到源源不断的快乐,又因治疗而无法再感觉到任何快乐,一种全新的技术或许能让他找回应有的感觉……这是伊根擅长的医疗题材,与收录于第一卷的《祈祷之海》类似,也可以视作对常识与固有观念的一种解构。


图片

作者: [澳] 格雷格·伊根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八光分文化
副标题: 格雷格·伊根经典科幻三重奏I
原作名: The Best of Greg Egan
译者: 鲁冬旭 / 阿古 / 刘文元 / 萧傲然 / 张涵
出版年: 2023-1


就我所知,《快乐的理由》是伊根最早被译介到国内的作品。早在2007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就刊载了其中文版。只可惜当时国内的科幻读者,兴趣大多集中于“外在宇宙”,像《快乐的理由》这种将“内在宇宙”题材写到极致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日本,它一直被视为格雷格·伊根无可争议的代表作。2004年,早川书房旗下的《科幻杂志》曾举行票选,由专业人士与普通读者一起选出史上最优秀的科幻作品,结果被整理成了几份榜单。在 “海外短篇部门”的榜单上,《快乐的理由》力压特德·姜的名作《你一生的故事》而荣登榜首。


格雷格·伊根的创作不仅在西方世界得到了肯定,对日本科幻界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寄生前夜》而蜚声文坛的濑名秀明,不仅曾为伊根的日译本撰写解说,其短篇集《希望》也可以视作对伊根作品的遥相呼应。长谷敏司的长篇《为你而作的故事》,则以伊根式的设定和写法探讨了“死亡”这一主题。日本科幻作家中受伊根影响最深的或许要数伊藤计划,其长篇《和谐》、短篇《无差别引擎》等作品,都是探索“内在宇宙”的杰作。科幻界近年最受瞩目的新星伴名练,其短篇《献给美亚羽的手枪》同时致敬了伊根和伊藤计划。甚至不妨断言,倘若伊根的作品没有被译介到日本,如今日本的科幻界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面貌了。


此前,伊根已有作品被零星翻译成中文,却迟迟未见单行本出版。此次由八光分文化引进到国内的这套三卷本自选集,收录了伊根各个时期的中短篇共二十篇,也涵盖了各类题材与风格。诚然,在其浩繁的著作中这只是一小部分,却也是质量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小部分。相信一切才刚刚开始,在此之后他还会有更多作品被译介。伊根的长篇与未翻译的中短篇之中也不乏精心雕琢的奇想,理应让更多读者看到。我相信,通过阅读、消化这位硬科幻大师的作品,中国的作者们也一定能有所收获,从而更加游刃有余地探索“内在宇宙”与“外在宇宙”。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