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省长部署,青岛这些企业发言!经济大省的“人工智能+”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5-09-18 15:23:44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9月18日讯】


人工智能是国家之间的“战略必争领域”,亦是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

9月17日,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在济南浪潮计算服务产业园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出席。



林武指出,我们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紧迫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创新应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服务业、“人工智能+”农业、“人工智能+”民生、“人工智能+”治理等重点领域,山东精准发力、再做部署。

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万华、潍柴、海尔、山东港口等企业负责人作了发言。两家青岛企业,均以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全球家电与物联网生态领军企业海尔依托AI驱动制造与智慧生活的全场景渗透,山东港口则借力人工智能重构全球智慧港口的“中国标杆”。

根据《IDC全球AI市场预测》,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在今年突破2.3万亿元人民币,各经济体对于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也在持续深化。于中国而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经济大省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另从大模型细分产业看,全省重点监测范围内大模型企业已有135家。在这场关键突围中,山东可谓全国AI产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承载地,青岛将人工智能作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优先发展的两大先导产业之一,并在智能家电、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承担AI落地应用先行先试的使命。

AI狂飙的时代,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产业风口之上,青岛已然精准卡位。



01
筑基,创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聚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青岛早已前瞻谋划、抢先布局。

2014年,青岛率先制定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支持政策,是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城市之一;

2019年,青岛正式获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在重点领域为AI技术的创新应用探路;



2023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揭牌运营,以专业园区为资源配置枢纽,目前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80余家;

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当中,人工智能又被列为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其地位进一步强化。

多年来的深耕布局,为青岛竞速人工智能赛道奠定了信心和底气。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较量,更是一场生态重构战。而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人工智能产业必需的“养料”。不久前,青岛公布“10+1”产业体系链主企业名单,创新奇智、极视角、海信网络、中科曙光等6家企业凭借创新力和影响力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者,也让人们一窥这座城市的产业实力。

聚焦“AI+制造”的创新奇智,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大模型“奇智孔明AInnoGC”;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的极视角,开创了AI算法商城模式,算法SDK数量国内最多;中科曙光将“全球研发总部基地”落在青岛,并打造“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曙光数创(青岛)产业创新基地等项目。

它们的存在,不仅串联起链上企业,更如深厚土壤孕育着更多种子选手持续“上新”:



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的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垂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人形机器人“夸父”的乐聚机器人,搭建语言类大模型的自然语义(青岛)科技有限公司……

正是凭借前瞻性政策布局与持续深耕,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已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化发展,一条涵盖核心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落地、产业链协同的完整产业集群已然成型——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先后获评全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雁阵支柱型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人工智能+”提供坚实支撑。




02
突围,算力与场景不只“通用”


决定人工智能有多“能”,算力与场景是关键。在AI领域,算力即实力。

眼下,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内已完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海之心”计算中心“双算力”布局。根据青岛市大数据局数据,截至去年12月,青岛算力总规模达到4100P,规模全省领先,赋能企业数量超3.6万家。其中,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平均负载达到60%左右,峰值已达87%。



AI的真正价值始终是要落地于实际场景,解决现实问题、推动行业转型。

就青岛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海洋来看,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布局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在海洋科学领域、面向海洋状态变量预报研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提升波浪预报精度和效率的海浪大模型WaveCastNet,均是AI精准赋能的典型范例。



就在9月初,青岛入选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并全面启动建设,由港口牵头建设的人工智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山东港口。这是继落地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首个港口服务大模型“方舟”等系列首创成果后,山东港口推动人工智能全要素、深层次、规模化融合应用的又一标志性项目。

此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青岛产业基础深厚、工业门类齐全,强大的制造业根基也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海尔旗下的卡奥斯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代表,自主研发的“轻量级”工业大模型COSMO-GPT,为工业领域提供更普适的智能服务。同样属于海尔旗下的海纳云,构建起“城市安全大模型”,发挥出强大的跨场景、跨部门、跨行业数据融合、协同能力;

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里,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正在进行车辆质检等“实训”活动;

在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展示中心,新“入职”的乐聚智家人形机器人正为参观者提供专业、细致的讲解服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聚焦人形机器人的细分赛道,青岛完备的产业体系正为其加速落地提供先锋试验场,开放更多场景助力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今年6月,青岛市集中发布了一批覆盖儿童和养老服务、智慧家庭、工业制造等领域的60余个超级场景,并同步启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一场三区”建设,依托工业、康复、海洋等领域发展优势,建设通用场景区、康复场景区、海洋场景区,为具身智能技术迭代提供“孵化器”。




03
登高,卡位赛中的“崂山方案”


同样是在9月,浪潮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崂山区揭牌,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科研单位和成果转化平台。而时间再往前倒推,浪潮智慧科技与励图高科携手成立的合资公司——山东浪潮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也刚刚在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完成注册,助推青岛海洋经济向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方向全面升级。



这一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频频在青岛落子,一方面是省域层面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更折射出崂山区作为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高地,已形成强劲的产业磁吸效应。

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能实现灵活双腿行走、精通80多种语言的人形机器人“夸父”与全球总裁们互动,“夸父”的缔造者正是来自崂山区的乐聚机器人;

位于崂山区的自然语义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大模型“欧拉”今年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

雷神科技新品AI智能眼镜接入DeepSeek架构,支持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功能,这是“AI+虚拟现实”的典型案例;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通过AI大模型筛选分子、预测毒性、模拟临床,提升海洋医药研发效率与安全性,这是“AI+海洋生物医药”的生动实践……

这些青岛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与创新机构,正密集扎根于崂山区这片产业腹地。而作为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园区载体,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同样位于崂山区。

目前,园区内已聚集中科曙光、歌尔微电子、国创智能家电等重点企业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54家,产业园2024年实现营收220亿元、同比增长30%。引育了37个行业垂域大模型,16个行业垂域大模型入选全省大模型重点产品库。



就在不久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开展2025年未来产业加速园建设项目遴选工作,共6个加速园入围公示名单,其中以人工智能为主导方向的青岛崂山区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加速园位列其中。崂山区人工智能科产融合赋能中心、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灵图科技大模型等7个项目入围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和优质产业项目。

聚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经济大省山东“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经济大市青岛勇挑大梁、开局探路。




 本期责编美编:孔敏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业务合作,可以联系:

taojunhezuo@163.com

涛君期待与各界精英携手共进~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