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刊发《有“潍”新农人 | 刘莉:智慧种田,做强“大田经济”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5-01-08 15:39:10



编者按: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加速迈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潍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力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一批“青”字辈新农人怀揣深情与憧憬,凭借创新思维、先进技术和坚定信念,书写潍坊农业发展新篇章。这些新农人中,有放弃城市繁华和高薪的博士硕士,有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企业家,还有学成归来的海归学子……他们在脚踏实地的耕耘中,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为潍坊农业注入变革新活力与创新因子。

潍坊为什么涌现出众多“青”字辈的新农人?即日起,山东商报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推出《有“潍”新农人》系列主题报道与主题活动,深入潍坊各县市区,探寻这些“青”字辈新农人的创业历程及其背后故事。一同见证,这些优秀的潍坊新农人,用青春力量让梦想照进现实,以“新质生产力”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今年34岁的刘莉是高密市大牟家镇刘莉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新农人,刘莉不断追梦、不断创新。从踏出校门到回归家乡,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她在农业方面孜孜不倦、精心耕耘14年,农场从成立之初的38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5600多亩,年代繁小麦良种200余万斤,花生良种20余万斤。带动周边上万农户科学种田,增产增收,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成功来之不易,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青春和曾经帮助我的父老乡亲。”刘莉言语诚恳、态度坚定。

图片
图片

纵千万人吾往矣

图片

“种地真能赚钱吗?”

老百姓祖祖辈辈守着庄稼地,能不能赚钱只怕心中早已有了固化的认知观念——“没听说谁能靠种地赚到钱。”

刘莉给出的答案却是,“能。”

2023年7月1日,《对话》特别栏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中央二财经频道播出,刘莉作为一名新农人有幸参与了该节目的录制,她回答了很多人问她的一个问题:种粮食挣钱吗?

她说,“种粮食肯定是挣钱的,规模化种粮,产量上去了,规模有了,自然而然的效益就有了。”

然而,许许多多“有农业经验”的“老人”却依然劝她“不要回农村”“回了农村也不要去种地。”

“大田作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被人看好,却有一人逆流而上,在大学毕业之后坚持返回家乡种植“大田作物”。

“纵千万人吾往矣!”伫立在希望的田野上,刘莉大声喊出了自己的“农场梦”。

图片

梦想总归是梦想,现实却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刘莉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几经辗转却只成功流转到了自家叔伯姑姨的38亩地。

图片

从38亩地开始

图片

不曾想,起初在种地领域不被众人看好的“女娃子”,却种地种出了新高度。

刘莉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我做农场一直坚持走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粮之路。我们与山东农科院、烟台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就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和繁育达成合作。”

图片

截止目前,刘莉家庭农场已入选第三批国家家庭农场典型案例,是山东省家庭农场示范场。刘莉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19--2021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齐鲁乡村之星、齐鲁最美乡村振兴人、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潍坊市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

从最初的38亩地开始,刘莉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了今天?

图片

种最适合自己的粮

图片

“发展农业就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种最适合自己的粮。”刘莉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她有着自己的坚持,多年来,她的家庭农场始终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不断提升改进。

“想要突破,就要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刘莉的座右铭。农学专业毕业的她更容易接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她便已经开始大胆尝试了。2014年至2017年,因高密市干旱,农业用水缺乏,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走低。外出考察学习后,刘莉因地制宜、大胆投资,果断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新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和增产增收两不误。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节水30%左右,在非常干旱的时候更是可以节水70%左右,同时还节肥10%以上,增产10%~15%以上。一亩地因此增收400多块钱。

图片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刘莉农场的滴灌系统也迎来了升级。2023年,滴灌升级成了智能滴灌,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完成浇水和施肥。这一改变,让刘莉的农业生产更加便捷高效。传统的大水漫灌一亩地浇一遍需要60块钱左右,而使用滴灌则只需要十二三块钱,仅此一项就节约了费用100多万元。

图片

带领父老乡亲共享科技红利

图片

刘莉将学到的知识播撒农田,充分发挥科学种田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场通过农技、农机、农艺、农资四艺结合,取得了小麦由原来的亩产1200斤达到现在的1500斤,玉米由原来的1400斤达到现在的1600斤,花生由原来的800斤达到现在的1100斤的可喜成果。2023年,农场种植小麦5000亩,收获小麦600余万斤。代繁小麦良种200余万斤,一斤可以多卖一毛钱。

2014年开始,胶东地区持续干旱,农业用水极其困难,刘莉学习研究在大田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节水30%以上,节肥10%以上,亩降低成本100元,增产15%以上,亩增效益400元以上。到目前推广使用该技术达到500万亩以上。2023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场建成了600亩的智能滴灌区,通过5G物联网技术,手机APP操作,就可以完成浇水、施肥。

图片

2022年,农场种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10亩,通过高矮作物空间错位搭配,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利用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既利于种地养地,又利于大豆与玉米等作物兼容发展,通过复合种植试验示范,真正达到玉米不减产、大豆纯收入的增产模式。带状复合种植一亩地比单纯种玉米多收500块钱,2023年农场种植了520亩,并承担了潍坊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

农场自我创新研究出花生W栽培法,推广种植总面积累计达到2万亩,膜上覆土、膜下滴灌、单粒播种,做到了起垄、滴灌、开孔、下种、覆土等五道工序一次性完成,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用水40%以上,节约种子30%左右。

图片

刘莉家庭农场连续三年承办高密小麦文化节,2021年6月20日,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到农场调研夏粮生产,对农场坚持科学种粮给予了充分肯定,更加提振了科技种粮、稳产保供的信心。2023年6月15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到农场调研三夏生产,了解农场种粮收益、带状复合种植、智能滴灌等情况,对农场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粮给予充分肯定。2023年12月,林武书记给刘莉回信予以鼓励。

图片

主动担当,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

图片

新农人有新担当,刘莉不仅关注自己的农场发展,更关注周边农户的富裕。

刘莉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她先后投资成立了农民科技大学堂,并聘请13位农业专家教授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知识培训。发放科技材料超过20万份,免费培训农民超过10万人次。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这一模式,带动周边万名农户科学种田,亩均增收500元以上,户均增收超过万元。依托自己的家庭农场,以专家团队技术优势为后盾,邀请知名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对口辅导等平台扶持政策。刘莉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平台,在场地、服务、渠道等方面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农民工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目前已帮助58人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实现增加收入500余万元。”

图片

2021年3月,农场承办了潍坊市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现场会,会上展示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无人机飞防技术等,为其他家庭农场增产增收提供了可学样板。同年6月,承办了山东省(高密赛区)粮食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发挥机械化促进粮食增收减损的作用在基地内集中展示、在基地外辐射引领。2023年农场承担了玉米单产提升、52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700亩的吨半粮田创建等多项试验示范任务,通过各项技术的综合利用,争取达到玉米百亩方超过1000公斤的目标;带状复合种植,达到玉米不减产、大豆纯收益的模式;吨半粮田的创建,小麦玉米均已收获,完成了每亩小麦750公斤玉米900公斤的任务。

图片

据悉,刘莉在助力家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过程中,还热心公益事业,每年都积极参与希望小屋建设、春蕾儿童计划等公益活动,帮助当地的困难户和困难学生。走进高密星熠家园看望特殊儿童,累计捐款捐物4万余元;到高密市养老中心看望集中供养的老人,春节前夕走访看望困难户和老党员,九九重阳节看望本村80余位70岁以上老人,为他们送去价值6万余元的粮油米面等物品。

刘莉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多项荣誉,被授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但刘莉不止于此。下一步,她将在稳定当前农田的前提下,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乡亲们走向富裕。同时,刘莉还积极号召年轻人返乡务农,她说“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