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邓总人在办公室,用手机点了几下,樱桃大棚里就自动提温、浇水了。”一进门,记者看到邓秀梅指尖轻点间,500米外的水自动入田,深深感受到科技给农人解放双手的威力。
作为高密市永安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秀梅二十年间专注从烟台引进种苗到智慧果园的数字化转型。“那时候一斤樱桃能卖200块钱,可咱本地人都没有种的。所以我就带着村民多次到烟台取经,在150亩地上种下了首批优质樱桃,专家手把手地教,咱用科学的方法种出好樱桃。”邓秀梅介绍道。
引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大棚因温控失灵樱桃减产,但是邓秀梅没有放弃,经过长时间摸索和考察后,2006年她斥资升级电动卷帘系统,管理效率提升3倍。同时,她建成了大树培育基地,实现“小苗育大树、进棚即丰产”的科技育苗模式,缩短生产周期,快速提升了土地效益。
“种地不能总靠老天,得靠技术撑腰。你看以前卷草帘冻得手发紫,现在坐办公室就能给樱桃‘开空调’。”邓秀梅笑着说道。
为提高效益,邓秀梅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果园”,通过大数据平台,定制樱桃全程营养解决方案,将樱桃上市期从20天拉到2个月,大幅提升了座果率;她优化品种结构,以美早、先锋等鲜食品种搭配黑珍珠深加工品种,构建早中晚熟梯队拉长采收期;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带动500余户农户种植。“邓秀梅”品牌樱桃连续三届在山东农技杯樱桃大赛中荣获“优质奖”。
“所有种苗都是基地标准化嫁接培育,施用优质土杂肥,科学修剪促花芽,确保四年生壮苗入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提供种苗、农资、技术,通过‘统一回收+严格品控’机制,实现50项农残检测全部为零。”邓秀梅说道。
从草帘大棚到智能温控,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管田,邓秀梅樱桃事业的红火,是高密市推动科技赋农助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密市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通过品牌建设、科技赋农、数字营销、质量管控等多元路径,积极推动高密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富双赢。
新黄河客户端:李婉清
通讯员: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