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一滴挥洒的汗水,都会折射出璀璨光芒。农安卫士、最美兽医、畜安卫士、渔业生产先锋……他们或扎根沃野绽芳华,或护航农安担使命,或向海图强兴渔业。即日起,山东商报·山海新闻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推出《强农先锋》系列主题报道与主题活动,深入潍坊各县市区,采访这些在农业生产基层岗位上的不凡英雄。一同见证,这些以青春和热血注入热土,以责任与担当扎根基层,用钉钉子精神夯实发展根基的“先锋”力量。
在潍坊高密市北志屯村,有这样一位老书记:他扎根乡村19年,秉持法治思维,通过学法普法、建章立制,破解了村庄管理松散、矛盾频发的治理难题;他从解决农业用水、整修道路到改善人居环境,以实干举措打通服务群众;他立足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发展蔬菜大棚、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双重突破;他注重培育文明乡风,通过榜样引领凝聚人心,形成了邻里和谐、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如今,昔日的“问题村”变成如今的“示范村”,老书记用实干勾勒出最美乡村的鲜活图景。
山东商报·山海新闻记者初见这位老书记时,车辆在村里的一个交叉路口正有些迷茫。“村委会就在前头!”一声洪亮的招呼传来,一位身着朴素蓝T恤的“大叔”开着三轮电动车恰好经过,黝黑的脸上堆着热情的笑,“不好找吧?我正好要过去,跟我走,我领你们去!”他的脸庞被阳光和风霜雕刻出深深的纹路,头戴一顶草帽,红黝的皮肤,双手布满厚茧,脸上挂着淳朴的微笑。
谁能想到,这位主动领路的“大叔”,正是我们要采访的北志屯村支部书记——蔡德生,那位村民口中的“主心骨”,我们要寻访的“强农先锋”。

以法为纲:让“乱村”变“和村”
“以前村里啊,吵吵闹闹是家常便饭,宅基地划界、田埂占地,芝麻大的事儿都能吵上半天,甚至动起手来。”提起北志屯村过去的光景,村民们总能说出一长串闹心事儿。2006年蔡德生刚接过村支书担子时,这个村子因为位置偏远,没人好好管,不仅各项事务乱糟糟,邻里间的矛盾更是三天两头冒出来,大伙儿不懂法、也不信法,遇上事儿就靠嗓门和拳头“说理”。
“要把村子管好,先得治住这股‘乱劲儿’,这乱的根源,就在于没规矩、缺章法,说到底,还得靠法律来立规矩定方圆。”蔡德生心里明白得很,没有规矩,村子就别想走上正道。他知道治村不能光靠热心肠,还得有实打实的规矩撑着。蔡德生自己掏钱买了一堆法律书,利用农闲时间钻研。蔡德生对记者说:“我敢说,论对土地法治的钻研,村里没人比得上我。”蔡德生这话里透着股底气,农民这辈子最看重啥?就是脚下的土地。宅基地咋划、承包地咋分、田埂边界咋定,这些事都得按土地法来,一点含糊不得。不管什么事,蔡德生往往能很快说出法律依据,连具体条款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了解土地法,是干好农村工作最基本的。”
光自己懂法还不够,得让全村人都明白“法”是啥、能干嘛。蔡德生在村口最显眼的地方搭起了“法治宣传栏”,定期换内容,还组织法律讲座手把手教村民学法用法。在他的推动下,村里成立依法治村工作小组,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把村里的大小事都纳入制度框框里,设立村民监督小组。“农民信实在,你把法讲透了,他们就认这个理。”这话里,藏着他对土地的敬畏,更藏着对村民的贴心。

以干为先:让“难题”变“坦途”
“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是蔡德生常挂在嘴边的话。2006年,他刚上任时,北志屯村集体经济薄弱。他一接手就张罗着修路、挖渠,那会儿不少村民不理解,觉得村里没条件折腾这些,但蔡德生认为解决农业用水难题是村民最迫切的需求。为了引北胶莱河水入田,他带着村干部反复勘察地形,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最终带领村民整修农田道路,深挖沟渠3500多米,铺设田间线路4500多米,让农田有了“旱能浇、涝能排”的保障,抽水泵能直接在田地头“刷卡”使用,浇地变得又快又省心,方便得很。
2007年恰逢大旱,正是这些沟渠引来的活水派上了大用场,保住了庄稼,村民们这才慢慢开始支持他的工作。再后来,不管蔡德生牵头做什么,村民们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的,都默默支持着蔡德生的工作。
交通不便,曾像是一块巨石压在北志屯的发展路上。2009年,蔡德生铁了心要打通村里的交通要道,顶着各方压力带头拆了56间堵塞街道的旧屋,为修路腾开了地方。2011年,资金紧张时,他率先拿出4000元垫资修路,带动村干部和村民纷纷捐款,最终硬化了2万平方米的村内道路。以前雨天出门一脚泥、晴天一身土,如今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大伙儿走在路上都觉得踏实。2013年,他又领着全村人搞卫生,清垃圾、扫院落,村子一天天变得干净鲜亮起来。
从解决用水难题、整修道路,到推进环卫一体化、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蔡德生始终冲在最前面。2016到2017年,他跑前跑后争取到高产农田改造项目和井井通项目的政策支持。项目实施时,他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盯着施工进度、检查工程质量,忙起来常常一天吃不上一口热饭。在他的紧盯下,两个项目最终顺利完工。
如今的北志屯,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昔日的“脏乱差”彻底变成了“洁净美”。村里的每一处变化,都藏着蔡德生实打实的付出,透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担当。

以富为要:让“穷村”变“富村”
“村子发展不好,说到底还是穷啊。”北志屯曾经的窘迫,像块石头压在蔡德生心里。看着乡亲们守着薄田过紧日子,他夜里总睡不着,暗下决心要带着大伙儿找出路。
2009年,蔡德生听说寿光的蔬菜大棚种得好、能赚钱,当即和隔壁村的村书记领着几个村民一路颠簸去考察。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种植户脸上的笑容,让他们眼热又心痒。回来后,他磨破嘴皮帮村民协调土地,跑遍部门申请贷款,顶着烈日跟着工人架电线,硬生生把38个崭新的蔬菜大棚立在了北志屯的土地上。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咱——穷,咱能凭本事改!
随着种棚的人越来越多,零散的土地不好管理,2019年,蔡德生又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先流转了450亩地搞规模种植,村集体的收入慢慢有了起色,大型拖拉机、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陆续添置进来,村子北边还建起了一座宽敞的大粮仓。从那以后,每年他都组织村民再去寿光“取经”,新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一学回来就用上,棚里的菜长得越来越好,销路也越来越广。
如今的北志屯,早不是当年的穷模样了。村口的水泥路宽敞平整,两旁的路灯亮堂堂的,墙上绘着的彩绘生动鲜亮,让人看了打心底里欢喜。最让人暖心的是每年重阳节,合作社都会给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米面油,还搭起戏台开联欢会,茂腔唱起来,广场舞跳起来,老人们的笑声能传到二里地外。
站在田埂边望去,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棚里的果蔬鲜嫩欲滴,田野里的小麦玉米连成一片绿浪。蔡德生告诉山东商报·山海新闻记者:“穷不可怕,怕的是没奔头。”现在的北志屯,奔头就写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藏在鼓起来的腰包里,更铺在那条越走越宽的致富路上。

从法治护航到民生改善,从产业兴村到乡风文明,蔡德生用19年的坚守与担当,让北志屯破茧成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这位乡村法治建设的“点灯人”,正继续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村庄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山东商报·山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