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刊发《四十余年坚守:一位村支书的乡村振兴答卷》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5-08-18 17:26:05

步入高密市夏庄镇张家官庄二村,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在眼前渐次舒展:屋舍错落有致,街路平坦洁净,商铺熙攘繁忙,大型商超琳琅满目,金融机构一应俱全。

说起村子的发展,村民们都提到了张家官庄二村党支部书记张宜宗。自198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40余年里,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病痛缠身的白发老者,张宜宗始终扎根乡土,将昔日经济落后、秩序混乱的村落,打造成村集体资产突破8000万元、年集体纯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8万元的“全国文明村”,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村庄也斩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

曾经的张家官庄二村,被一顶穷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1981年10月,张宜宗被推选为张家官庄二村党支部书记。上任首务是解决村民吃饭问题。1983年,村庄迎来首个丰收年,获评“全县先进集体”,村民眉头终于舒展。

张宜宗深知,吃饱饭只是开始,发展产业才是致富根本。1984年底,村里陆续建起缸瓦厂、养鸡场等,但缸瓦厂因技术问题产品滞销,陷入困境。面对质疑,他带着班子外出考察、请教专家。1987年,他揣着个人贷款的3000元,奔波3个月与青岛玛钢厂达成合作,“高密县夏庄管件加工厂”挂牌,一年多就为村挣得30多万元“第一桶金”

198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暴涨,举债80多万元新建的两个车间没钱上设备开不了工,眼看着就成了烂摊子。在不到100天里,38岁的张宜宗熬白了头,但他咬着牙、硬生生挺过最难的日子。

1992年,管件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与台商合办“高密国豪玛钢有限公司”,成了高密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张家官庄二村村级公共积累达到了12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好景不长,1996年,台商撤资跑路,留下近百万欠款。接任厂长的张宜宗,坚持“新官更要理旧账”,他把厂子当成了家,逐笔摸清业务,全部还清了欠款。

2002年,张宜宗抓住高密城北工业园开建机遇,流转700多亩土地,成功引进南洋、凯加等“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和孚日家纺等10家规上企业,村里建起6500多平方米沿街商铺,完善了商贸市场,吸引百余家中小微企业,在村内形成产业聚集地,提供2万多个岗位,吸引1.5万人上班、安家。

更让村民暖心的是,2014年,村里成立高密市首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846名村民成了股东,累计分红467.6万元。

在张家官庄二村村史馆墙上,挂着一块“约法三章”石板,上面写着:不准喝群众一杯酒,不准拿群众一分钱,更不准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这三条铁律,是张宜宗对村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对村民的承诺。

张家官庄二村首个规范建房村规民约出台后,张宜宗率先拆除自家4间房子的院子拓宽大街,党员干部群众纷纷效仿,4条10米宽的主街和13条3米宽的胡同实现了整齐划一、焕然一新。面对部分人诬告,他敞开大门接受调查,谣言不攻自破。

目前,张家官庄二村已形成独特的“规矩密码”:“喇叭宣讲”及时传递政策;每月5日“议事日”,村干部、村民代表共商大事,结果公示接受监督;“挂牌争星”记录党员奉献积分,激发积极性。三十多项村规民约涵盖宅基地分配、红白喜事等,事事有章可循。

张家官庄二村养老中心,76岁的张志传正安享晚年,感慨“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神仙日子。”让张志传等一众老人得以安享晚年的,正是源于张宜宗“紧日子自己过,好日子让群众过”的朴素誓言。

创业初期,张宜宗带人去青岛找路子,一元钱四五斤的蛤蜊和最廉价的火烧成为他们的伙食,十天半个月也不舍得去饭店吃一顿饭。但在民生投入上,他却很“大方”。2003年以来,村里在民生方面投资近20亿元,先后建成养老中心、卫生中心、社区大厦等10多个项目,惠及本村及周边13个村庄、100多家企业、4万多人。

2006年,抱玉山庄等集中居住区相继建成,1500户村民喜迁新居。投资50多万元的维稳综治办公室,监控与110联网,织就“平安网”,村民安全感十足。

物质丰裕后,他注重精神富农,文明实践广场常年举办文体活动,连续十年举办“龙潭文化周”,“红高粱剧团”用身边事编节目广受好评。如今,村庄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优化教育医疗,绘就起幸福乡村新画卷。

今年新建成的黑龙湾水上娱乐项目共富工坊,成了张家官庄二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项目从策划到落地近一年,张宜宗带干部赴南京、浙江取经,反复测算成本。试营业后,村“两委”干部下班后上岗,70多岁的他每天都去检查设备,确保安全。其间,张宜宗的大孙女患重病住进ICU,他一边紧盯项目,一边为孙女转院治疗操碎了心,愣是没耽误项目进度。

“他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张家官庄二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洪业说,张宜宗2016年确诊十二指肠癌,在北京做完手术,专家对病情很不乐观:生命最长还有3-5年。术后出院一个月,正逢村里公墓搬迁,张宜宗挂着引流袋子,去平度考察石材,只为买到低价石料,让商家大为感动。

九年里,张宜宗又历经穿孔、肺癌等,动了三次大手术,三次重度昏迷病危,他却乐观地说:“与其胆战心惊地活,不如放手干着!”

“每个人都有名利观,我的‘名’就是在张家官庄二村留个好名声;我的‘利’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满头白发的张宜宗说这话时,眼里亮得像落了星,“为这个,啥都值了!”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王红蕾 李婷婷 王喆 高丽君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高密市融媒体中心 联合共创)

责任编辑:张鹏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