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刊发《破局“穷窝窝”,筑梦“金窝窝”,张宜宗用实干脚步蹚出乡村共富之路》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5-08-18 17:27:02

步入张家官庄二村,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在眼前渐次舒展:鳞次栉比的屋舍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街路平坦洁净,沿街商铺熙攘繁忙、烟火升腾;大型商超琳琅满目,金融机构一应俱全……这般媲美城镇的完备配套与勃勃生机,令人由衷赞叹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璀璨成就!

曾经的张家官庄二村,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提及那段艰难岁月,张宜宗感慨万千。

1980年底,年仅28岁的张宜宗毅然辞掉县工作队包村组长一职,决定扎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乡亲们一起摘掉那顶戴了半辈子的穷帽子。1981年10月,适逢张家官庄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众望所归的张宜宗,被推选为张家官庄二村党支部书记。就职之时,他郑重写下了任职承诺书“张二村要成为全公社最富裕、最团结和睦的新农村!”

上任之初,摆在张宜宗面前最迫切的是让村民们能吃饱饭。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一头扎进了这场破局硬仗里。当时村集体账上一分钱没有,他便放下身段、拉下脸面四处奔走向亲朋好友借款。每一笔来之不易的资金都被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农业生产里:打机井引来清冽的活水,架电缆接通稳定的电力,还咬牙添置了链轨车等大型农机,全村土地实现了统一的机耕机播,彻底改变了过去“人拉牛、牛拉犁、犁拉耙”的耕作方式,1983年,张家官庄二村迎来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捧回了“全县先进集体”奖牌,村民们紧锁多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首战告捷的喜悦里,张宜宗却清醒地意识到:吃饱饭只是第一步,要想让村子真正富起来,必须得有自己的产业。没有产业打底,一切发展都是空谈。

“敢走没人走过的路,才叫有胆识。”这是张宜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现实却异常残酷,“家徒四壁”的村集体,连启动资金都拿不出,谈何产业发展?

但张宜宗偏不信命,在他看来,越是看似不可能的事,越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分水岭,跨不过去,就只能永远困在穷窝里;迈过去了,才能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资金从哪儿来?张宜宗坦诚相告:“都是跟大伙借的。”新班子上任后,用实打实的干劲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信任,他们纷纷拿出养老钱、家底钱支持村里兴办企业。当然,质疑声也从未中断“把钱给张宜宗?怕是要跟着他一起喝西北风!”“ 他一个庄户人,能办起工厂来?”这些刺耳的话像针一样扎在张宜宗心上,却更坚定了他要干出个样子的决心。

1984年底,张家官庄二村迈出了产业发展第一步:缸瓦厂率先破土,养鸡场、养猪场、面粉加工坊也相继建成,副业版图逐渐铺开。然而,创业之路从来不是坦途,首战便遇挫——缸瓦厂因技术不过关、配方达不到要求导致产品滞销,很快便陷入困境。

在那段日子的夜晚,张宜宗时常辗转难眠,启动资金里,有村民省吃俭用的血汗钱,还有个体户咬着牙凑的钱。村“两委”班子里也起了嘀咕,发展产业的信心摇摇欲坠。质疑声越响,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越足。“不能就这么趴下!”他憋着一口气,带着班子成员一趟趟往外跑,考察项目、请教专家,哪怕碰钉子也硬着头皮往前闯。

1987年,转机终于降临。张宜宗揣着个人贷来的3000元,历经3个月的奔波,成功敲开了青岛玛钢厂的大门,谈成了来料加工合作业务。“高密县夏庄管件加工厂”挂牌那天,谁也没想到,这个村集体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会成为改写村庄命运的关键。短短一年多时间,厂子就为村里挣了30多万元,张家官庄二村终于收获了实打实的“第一桶金”。

然而,干事创业的道路哪有一帆风顺可言?1988年,金融危机的寒流袭来,生铁卷、锌锭、焦炭等原材料的价格短时间内上涨了3-4倍。管件厂一下子陷入困境,举债新建的两个车间没钱上设备开不了工,还欠着村民80多万集资款,眼看着就成了烂摊子。

“最怕过八月十五和春节,愁着怎么给工人发工资。”在不到100天里,38岁的张宜宗熬白了头。但他偏是那种“风狂雨急时立得定”的人,咬着牙、硬生生挺过最难的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92年,企业净资产增长到600万元,年均利润超100万元。

1992年,管件厂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以厂房、设备、原料等作价600万元,占49%股份,与台商合办“高密国豪玛钢有限公司”,成了高密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张家官庄二村村级公共积累达到了1200万元,不仅甩掉了“穷帽子”,更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

可好景不长,1996年,台商因经营不善撤资跑路,留下一摊子烂账:30多万元的工人工资没着落,40多万原材料款欠着供应商。

临危受命接任厂长的张宜宗,看着账本上近百万的窟窿,头皮都发麻。有人劝他:“‘新官不理旧账’,这不是你的债。”他却认死理:“做事就是做人,新官更要理旧账!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和老少爷们信赖的支部书记,所有的欠款我必须想方设法还清!”

那段时间,张宜宗把厂子当成了家。进货、销货虽有专人负责,可每笔业务、每种产品的底细,他都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了如指掌。对此,村民直挑大拇指:“咱书记这股认真劲,从头到尾没谁能比得上。”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2002年高密城北工业园开建,村里抓住机会流转700多亩土地,成功引进南洋、凯加等“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还有孚日家纺等10家规上企业,加上百余家中小微企业,硬生生造出一个产业聚集地,提供了2万多个岗位,吸引1.5万名周边村民来这儿上班、安家。

村里越变越好,张宜宗又琢磨着让“肥水不流外人田”,把在外的企业、年轻人请回来。

村民张志臣在外租厂房做了20多年机械加工,总觉得没根。张宜宗找到他:“村里有闲置地,回来盖厂房,扎下根干!”如今,张志臣的厂子办得红火,儿女都在本村上班,他常说:“在外始终是漂着,回村才是真正的归宿。”

随着人口的增加,三产服务业自然火了起来。张宜宗带着村“两委”顺势引导,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当老板,饭店、理发店、超市、汽修厂、宾馆……一个个商铺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村里先后投资2800万元建了6500多平方米沿街商铺,每年租金收入达到120万元;又投入1000多万元完善商贸市场,年收益再增100多万元。现在全村100多家商铺、200多个流动摊贩,90%以上劳动力扎在二、三产业,收入也主要集中在此。

更让村民暖心的是,2014年,村里成立了高密市首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846名村民全成了股东,每个股东分集体股金3.5万元,每人每年的平均分红从400元增加到现在的平均800元,累计分红467.6万元。

“挺胸敢做‘领头雁’,俯首甘为孺子牛”,张家官庄二村村史馆墙上的这句话,正是张宜宗四十余载带领村民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兴旺,从温饱难保到安居乐业,他用一辈子的奋斗,书写了一个村庄的逆袭传奇。

新黄河客户端:李婉清

通讯员:李婷婷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