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张家官庄二村,蝉鸣与阳光铺满井然有序的街巷。村务公开栏前,几位老人仔细端详着上月财务收支明细;党员户门楣上,“星级党员”的标牌熠熠生辉;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村民自导自演的茂腔戏正唱到动人处……这幅和谐图景背后,是一位老村书记用四十年光阴刻下的“规矩”年轮。
“要求干部群众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张宜宗字字铿锵,这句话不仅是对村干部的严格要求,更是张宜宗本人身体力行的准则。
在村史馆墙上,挂着一块“约法三章”石板,上面明确写着:不准喝群众一杯酒,不准拿群众一分钱,更不准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这三条铁律,是张宜宗对村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对村民的承诺。
“约法三章”实行之初,有村民带着几瓶酒和烟找张宜宗批宅基地。张宜宗劈头盖脸一顿:“你拿回去,事该怎么办怎么办,该办的不用请客送礼都给你办,不该办的坚决不办。”张宜宗在村大喇叭里不点名地批评了“送礼审批”这件事,并且延期一年才给批建宅基地。村民心里亮堂了,这“约法三章”是动真格的。
对自家亲朋好友更不例外。张宜宗的一位本家长辈看中了村内的一块地想翻盖房子,知道他铁面无私,便找了乡上的领导和其他村的支部书记说情打招呼,被张宜宗严词拒绝。为此,张宜宗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点名道姓地批评了本家长辈。
“干部不正,村子难兴!”张宜宗上任之后挥出的第一板斧,就是直指干部队伍。他制定《村干部考勤制度》《村规民约》,将“德能勤绩廉”量化为考核标尺,要求党员干部“平时要模范带头,关键时刻更要担当作为”。
张家官庄二村首个规范建房村规民约出台后,张宜宗率领4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村内街路规范工作。他率先垂范,主动拆除自家4间房子的院子来拓宽大街,这一举动迅速得到党员干部们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效仿,拆除多占的村集体街路。到1985年春天,4条10米宽的主街和13条3米宽的胡同全部实现了整齐划一、焕然一新。
然而,破旧立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利益受损者联合起来,一封封诬告信投向四方。面对质疑,张宜宗没有选择辩驳,而是敞开大门,欢迎上级来查。调查组的结论最终让谣言不攻自破。
张宜宗深知,一人之力终有尽时。村子要长远发展,得靠规矩聚人心!于是,张家官庄二村有了独特的“规矩密码”。
“喇叭宣讲”风雨无阻。每逢新政策颁布,村头喇叭会准时响起,张宜宗和村干部们用乡音将政策法规精神播进千家万户。
“议事日”雷打不动。每月5日,村委会议室人声鼎沸。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土地流转、宅基地批复、新村建设等大事在争辩中越辩越明。几天后,共识化为公告,在公开栏接受全体村民审视。
“挂牌争星”激活细胞。党员户门前的星级标牌,记录着奉献积分。义务劳动、抢险冲锋等活动党员争先恐后参加,“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党组织的凝聚力在“挂牌争星”中蓬勃生长。
四十年深耕细作,三十多项村规民约早已像毛细血管般融入村庄肌理,从宅基地分配到红白喜事简办,从义务工出勤到吃水用电管理,大到集体资产处置,小到垃圾桶摆放,事事有章可循。干部“照章理事”不徇私,村民“依章办事”不耍赖,这种双向约束慢慢铸就成村干部与村民牢不可破的信任。
张宜宗的治理智慧总是紧跟时代步伐。近年来,他聚焦“党建引领、村民参与、共驻共建、友邻善治”,在村里搞起“强网赋能”工程。把全村划成21个微网格,选了31名有威望的中心户当“网格员”,谁家水管坏了、哪家有矛盾了,网格员的小本本上记得清清楚楚,问题解决不过夜。依托“365乡约会客厅”,每月邀请驻村企业、村干部、村民代表坐下来聊,企业用工缺口、村民就业需求、厂区周边环境治理……39件“老大难”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化解。村里还上了“智慧乡村”系统,村民用手机就能查村务、交水电费,干部办事全部处于老百姓的监督之下,科技让规矩跑得更快,民心聚得更紧。
张宜宗的“规矩”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条文。他懂得“润物无声”的力量,更会用乡情滋养乡风。“文明户”“好媳妇”评选办了二十多年,获奖家庭的事迹印成小册子在全村传阅;“红高粱剧团”里都是庄稼人,他们把村规民约唱成茂腔、快书,演到哪火到哪,乡音里的道理比书本上的条文更能打动人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张宜宗的以身作则、规矩治理下,张家官庄二村近20年无人上访,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史馆展柜里那些泛黄的村规民约手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村民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们早已超越了纸页的重量,融入村民的血液,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脉。
新黄河客户端:李婉清
通讯员: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