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刊发《张宜宗:“紧”“宽”之道绘就乡村幸福图景》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5-08-29 10:32:57

盛夏时节,潍坊高密市夏庄镇张家官庄二村养老中心的庭院里,76岁的张志传老人用完早饭,正悠然自得地散着步,这般闲适惬意,不过是他寻常老年生活的写照。他微微眯起双眼,感慨万千:“活了这么大把年纪,哪能料到还能过上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神仙般日子。只要到了岁数,愿意过来,都能进福窝享清福!”张志传老人的声音洪亮有力,脸上的道道皱纹都因笑意而舒展开来。

让张志传等一众老人得以安享晚年的,正是张宜宗秉持“紧”于律己、谋“宽”于民生的理念。1987年春,张宜宗开始找路子,谋划创办集体企业。他带着能人张安立去青岛出差,总是住最简陋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饭。一元钱四五斤的蛤蜊和最廉价的火烧成为他们的伙食首选。蛤蜊买回来后,他们把旅馆里洗脸的脸盆刷干净,再把洗净的蛤蜊倒进盆里,用热水烫上三四遍就吃。为谈合作,他们在青岛经常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但从未踏足饭店改善一顿伙食。

“紧日子自己过,好日子让群众过”这句朴素誓言,贯穿了他40多年村支书的职业生涯。村集体的每一分资金,在他眼中都如同珍宝一般,被他紧紧攥在手中,务必花在刀刃上。

勒紧裤腰带省下的每一分积累,最终汇成润泽乡土的甘泉。从2003年开始,张家官庄二村在民生方面投资近20亿元,养老中心、现代化卫生中心、功能齐全的社区大厦、商贸综合体等10多个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设施不仅惠及本村村民,还辐射延伸周边13个村庄、100多家企业、4万多名外来职工,编织起一张覆盖广泛、紧密相连的民生保障网。

为让村民“住得好”,2006年,张家官庄二村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抱玉山庄、和谐家园等集中居住区,20万平方米的崭新楼房鳞次栉比,1500户村民喜迁新居。63岁的聂云在新房里乐得合不拢嘴:“村里这么好的居住条件,我们老两口住得舒心,孩子在外头工作也不用挂念。”

安居方能乐业。为了给这方水土筑牢安全屏障,投资50多万元建成的村维稳综治办公室,宛如守护村庄安宁的“智慧大脑”,监控平台与110指挥中心无缝联网,构建起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平安网”。

夜幕降临,张家官庄二村灯火点点,与闪烁的监控探头相互映衬。“到处都亮堂堂的,装着‘电子眼’,就算丢了东西,也能很快找回来。”平安,已然成为村民们心中最坚实的底色。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张宜宗深知,村庄的未来系于下一代。 他力排众议,以超前的眼光拍板,斥资4500万元,建设省级规范化标准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打通了教育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让“学校教育社区化”照进现实。

如今,琅琅书声从崭新的校舍传出。村民杨晓林对此感触最深:“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老人帮忙接送,我们上班也无后顾之忧。”父母身体康健,子女环绕膝下,这份朴素的“在一起”,便是他心中最重的幸福砝码。

当物质生活日渐丰盈,张宜宗的目光投向了更高处——村民的精神家园。安居乐业之上,他精心擘画,要让村民的笑容更灿烂,心灵更丰盈。

走进潍坊市级社村博物馆——张家官庄二村创业史馆,一部荡气回肠的村庄奋斗史跃然眼前。2019年,这座投资600万元、占地800平方米的文化地标,与高标准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乡村大舞台交相辉映,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风雨无阻”的重要阵地。

“自从大舞台启用,村里就没冷清过!”工作人员翻开厚厚的工作日志: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百场,接待参观学习逾10万人次,年均精心打造“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10余次;更令村民自豪的是,自2015年始,以孝德为主题、连续十年举办的“龙潭文化周”已成为一张闪亮的乡村文化名片,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持久光芒。

每当夜幕降临,文明实践广场便迎来高光时刻。广场舞大赛的旋律响彻云霄,“烧烤文化节”的烟火气抚慰人心,“文明实践‘夜’行动”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现在啊,比上班那会儿还忙!”74岁的退休村干部宋凤兰精神抖擞,步伐矫健。她每天带领村里的老姐妹们排练舞蹈,活力四射。回忆起当年跟随张宜宗创业的艰辛岁月,她感慨万千:“看着张二村从‘三无村’变成今天的‘金窝窝’,那些年吃的苦、受的累,值了!”

为让乡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张宜宗支持组建了“红高粱剧团”。剧团成员们用身边人、身边事,自编自导茂腔、小品、山东快书等节目。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表演,让村民在开怀大笑中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高凤云老师创作的诗朗诵《大美官庄》,深情讴歌家园巨变,每每演出都激起强烈共鸣。

站在村庄发展新起点,张宜宗谋划的民生新图景清晰而温暖: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中心规模,让更多老人安享幸福晚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升级医疗卫生设施,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村史馆那面斑驳的墙上,“为人民服务” 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像一位沉默而深情的见证者,无声诉说着张宜宗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托举希望的故事——当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柴米油盐,再紧的日子也能熬出万家灯火的暖意;当脚步永远扎根脚下的泥土,再小的村庄也能结出令人向往的甜蜜果实。这紧与宽之间的巨大张力,标刻出一位村支书40余载为民情怀的深度与分量。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