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刊发《高密菜刀 工艺》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25-09-29 10:01:25

  高密菜刀制作场景(资料图片)。

  潍坊高密地区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夏庄刀、高密镰,蹭蹭磨磨用三年;能切大、能切小,一切切到海南岛;能切粗、能切细,一切切到意大利。”相传早在四百年前,高密夏庄十里堡的邵家就从事打制菜刀行业,老辈传人邵福隆有“刀子邵”的美称,至今连周围县市的一些老年人还记着这位打菜刀的一代名匠。
  邵家在清代乾隆初年从夏庄街邵家巷子迁到十里堡,在夏庄街时就从事打制菜刀、镰刀等铁艺。当时在夏庄的河西、仪家村也都有打刀的刀匠,建起了刀铺,几乎人人都能打,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断壮大。
  到了清末民初,章丘的张姓兄弟流落到了夏庄,兄弟俩在家干过红炉,本事了得,到了这菜刀之乡,如鱼得水,并巧妙地与当地菜刀技艺糅合,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生意很好,买卖越做越大,还招了不少徒弟。就这样,张家兄弟的打铁技艺很快在高密东北乡传开了。夏庄的李家官庄、姚哥庄的张鲁集等村的刀铺也很红火,刀具销往整个胶东半岛。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河西、十里堡和仪家村。他们做的刀具、铁具刀口锋利,淬火功夫十分了得,背厚、身薄、体轻,刀面光亮、美观大方、不生锈、不沾水、经久耐用。这种独特的风格以及特殊的技艺,经过传承、发展,不断改进,发扬光大,在不少村都普及开来,技艺不断精进。
  高密菜刀的制作需要4人操作一盘炉,即分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利用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经打制毛坯、开槽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边、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精髓。夹钢是先将熟铁打出刀坯,再开槽夹上钢(钢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烧到一定的温度使钢和熟铁合二为一制成菜刀。淬火是将锻打好的刀烧红后瞬间放在水里,使刀变硬,这样做出的刀锋利耐用。
  高密生产的黑色夹钢刀刀身轻快、刀口锋利、不卷不崩、经久耐用,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印象,在山东市场上一直占着主导地位,畅销不衰。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