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降,潍坊高密市醴泉街道西关社区的齐琳刚结束一天的忙碌,便坐在电脑前,跟着视频剪辑课一步步琢磨拍摄技巧;到了周末,她又牵着孩子的手走进文化书院,在绘本区和孩子一起翻读故事,笑声漫过书架间的缝隙。这般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图景,恰似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潍坊高密以文化书院为载体,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精准衔接服务与治理的生动实践成果。
在姜庄镇聂家庄文化书院的非遗工坊里,泥塑传承人聂鹏正手把手教孩子们揉泥、塑形。指尖翻飞间,一只只憨态可掬的“泥老虎”渐渐有了模样,五色斑斓的色彩晕染开,映亮了孩子们的眼睛。这里不只是非遗传承的课堂,更是童真与创意碰撞的天地:孩子们捏制专属的泥塑、拓印古朴的年画、拆解精巧的华容道,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非遗温度。如今,高密已将11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请”进文化书院,策划开展活动300余场,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愿景,真正落地成百姓触手可及的日常。
“以前小区矛盾不断,自从有了‘书院板凳议事会’,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问题,邻里关系融洽多了!”高密市万顺城小区65岁的张文亮感慨道。这一变化,正是文化书院“以文育人、以文润心”的生动缩影。西关社区“德邻书屋”里,5100余册图书涵盖文史、科技、少儿读物,24小时免费开放;东城社区的“声动四季 传承经典”阅读季上,居民围坐在“文化客厅”,分享《论语》心得,诵读现代诗歌,思想的火花在轻声交流中不断迸发。
一场场文化活动,成了串联群众情感的“纽带”。“邻里文化节”大家围坐话家常,桌上的饺子热气升腾;“全民展风采” 舞台上,退休阿姨的广场舞、小学生的歌唱、老票友的京剧选段轮番上演,台下掌声此起彼伏。如今,高密的书法、舞蹈、戏曲等89支群众文体队伍吸纳8000余名爱好者踊跃参与,群众参与度提升至40%以上。
潍坊高密创新举措,通过微信群、网格员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群众需求,推出分众化、菜单式的贴心服务。老年人跟着专业老师学养生操、唱茂腔,课间还能凑在一起下个棋;中青年下班后走进“夜校”,学电商运营、育儿知识,为生活和工作“充电”;青少年放学后直接到“四点半学校”,志愿者帮助辅导作业,还带他们做非遗手工、学交通安全知识……这样的活动,先后开展了200余场,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
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城乡书房的书香四溢,从“板凳议事会”的坦诚交流到“菜单式服务”的贴心关怀,高密市的文化书院正以多元融合的姿态,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基层治理的议事厅、为民服务的加油站。在这里,一场场活动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浸润着群众心田,也滋养着每一个寻常日子里温暖向上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