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凤城潍坊高密,秋意正浓。中国安防功能鞋高质量发展峰会的掌声里,不仅藏着海宇股份40年从四间平房到“隐形独角兽”的蜕变故事,更揭开了这座城市以安防产业为笔,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的秘密。当全国三分之一的安防用品从这里走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产2亿双安全鞋的生产线持续运转,高密早已不是简单的“制造基地”,而是探索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样本。

集群成势:筑牢产业发展的“压舱石”
走进高密安防产业园区,从上游鞋材供应到下游出口通关的全链条协作场景,恰是其产业实力的生动注脚。作为“中国安全防护用品产业名城”,高密的底气来自实打实的产业根基:全市安防用品经营主体超2000家,规上企业达69家,2025年1-8月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利润同比增幅高达43.5%——这组数据背后,是“集群攻坚”战略的深度落地。
高密的精明之处,在于不满足于“企业扎堆”,而是追求“生态共生”。通过劳保鞋行业协会、青年安防企业家协会搭建纽带,当地整合了160余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原材料—生产—物流—销售”的闭环体系;电商平台安全防护鞋销量前十店铺中八家源自高密,双十一交易额连续十多年领跑全网,更印证了其在消费市场的硬实力。从“单个企业突围”到“全链协同作战”,高密用集群效应把“产能优势”变成了“竞争胜势”。

龙头引领:海宇的“创新基因”与产业升级
在高密安防产业的版图里,海宇股份是绕不开的标杆。这家诞生于1985年的企业,用40年时间完成了“三重跨越”:从手工制鞋到智能化生产,从国内市场到打入沃尔玛、中石油等世界500强供应链,从技术跟跑到5次刷新全球防护鞋性能指标、打破“防火鞋”国际壁垒。如今的海宇,手握50项专利,建成世界级鞋材研发中心,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5%投入研发——这样的“创新密度”,正是高密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缩影。
在海宇的智能化车间,机械臂精准完成鞋材拼接,数字化控制台实时监控产品合格率,英国“SATRA”国际A级检测实验室确保每双鞋都符合全球最高标准。董事长黄祖平的话道出了核心逻辑:“不是我们选择了创新,是产业升级倒逼我们必须创新。”当海宇成为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的优质供应商,当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与知名品牌同台竞技,高密安防产业的“含金量”也随之水涨船高。龙头企业的“标杆效应”,正带动奥龙、凤墩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技术迭代,形成“头部引领、梯队跟进”的良好格局。
软硬兼施:政策与人才的“双轮驱动”
高密安防产业的崛起,从来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政府与市场同频共振的结果。当地创新性设立产业集群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支持安防产业做大做强的办法》等政策文件,用“保姆式服务”为企业解难题:“遍访企业”摸清需求,“我帮企业找订单”拓宽市场,“服务企业家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这种“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得以心无旁骛搞发展。
人才与创新,则是高密为产业注入的“长效动能”。连续16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挖掘培养基层技能人才;建立2处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30余家企业与中科院、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导制定1项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参与制定21项各级标准——从“引才”到“育才”,从“创新”到“立标”,高密用“人才+标准”的组合拳,为安防产业装上了“智慧引擎”。
站在500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前,高密安防产业的故事仍在续写。从“一双鞋”的突破到“一座城”的崛起,其发展逻辑清晰可见:以集群筑牢根基,以创新驱动升级,以政策保驾护航。这不仅是高密的实践,更为县域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唯有锚定新质生产力方向,把“优势产业”做精、把“产业链条”做长、把“创新生态”做优,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得更稳、更远。
中国山东网记者 史峻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