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的万千山峦中,尼山如一颗明珠般熠熠生辉。
这座海拔仅344米的小山,虽无“会当凌绝顶”的雄伟,也无“奇峰一见惊魂魄”的险峻,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全球几十个国家的目光。
尼山究竟有什么?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绵延两千多年的文化血脉中,藏在今天文明对话的国际舞台上,藏在每一个寻求智慧的心灵深处。
尼山有山水清音与千年文脉。
尼山的魅力,远不止其“山水含清晖”的雅致风光。
这里每一处景观都镌刻着文化的印记。智源溪“逝者如斯”般蜿蜒流淌,坤灵洞传颂着孔子诞生的千古佳话,观川亭见证着“不舍昼夜”的永恒慨叹。这些被合称为“尼山八景”的自然景观,实则是文以载道的人文瑰宝,将山水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
尼山有圣贤智慧与文明薪火。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尼山夫子洞,这个偶然的地理事件,让这座小山成为文明星火的重要地标。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着“推己及人”的处世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着“虚怀若谷”的求学精神,“德不孤,必有邻”诠释着“以德服人”的为政之道,穿越两千多年时光,依然闪烁着“与天地参”的永恒光芒。
今天的尼山,已成为人们“问道寻根”的重要场所。在尼山圣境“孔子的课堂”里,游客可以穿越时空体验古代学子的求学之路;在夫子洞前,聆听“凤生虎养”的神奇传说;在观川亭上,感悟“逝者如斯”的宇宙哲思。这些互动体验让古老的智慧“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火起来”。
从“老三孔”到“新三孔”,尼山地区形成了古今辉映文化生态圈,既守护着薪火相传的传统精髓,又探索着与时俱进的现代表达。
尼山有文明对话的世界舞台。
尼山,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智慧的圣山,如今已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高地。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着全球智者齐聚于此,共话人类文明的未来。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这里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级平台。
从第一届到即将举办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议题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儒家思想研讨,逐步延伸至文化、教育、历史、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生态、艺术、中医药等多个领域,搭建起一座跨越国界、连接东西的文明桥梁。论坛成长历程,恰如中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既坚守自身的精神根脉,又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
近年来,尼山更以创新的形式丰富文明对话的内涵。2023年的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探索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融合;“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去年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更是以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形式,让文明交流更加生动可感。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文明冲突与对话并存。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和联合国设立的文明对话国际日,为人类文明共生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一背景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意义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智慧的文明之窗。各国学者、思想家在此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从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汲取灵感,寻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相处之道。
盛夏时节,尼山再次向世界敞开怀抱。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即将启幕,这座圣山将以“有朋自远方来”的胸襟,迎接全球宾朋。在这里,不同文明的光芒相互映照,不同国度的智慧相互启迪。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尼山始终是文明对话的见证者、推动者。
当世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尼山论坛不仅回望先贤的智慧之光,更面向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让文明交流的薪火永续相传。
尼山有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站在新时代回望尼山,它是一条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精神纽带。尼山的三千株银杏,既象征着“桃李满天下”的教化之功,也见证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召唤。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民族复兴征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尼山发出的声音,正通过文明对话的渠道传向世界,展现着立己达人的中国智慧。
尼山有什么?它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历史厚重,有“苟日新,日日新”的时代活力,更有“美美与共”的未来期许。它是一座可以让人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家园。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或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智慧启迪,或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明共鸣,亦或是“此中有真意”的山水之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尼山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求索者。从这里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走向美美与共的世界舞台;回到这里,不同文明将在对话中深化“天下大同”的共识。
这或许就是尼山最珍贵的所在。
文/陈一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