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4日讯 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聚力推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在东营这家新能源装备企业,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发往东南沿海风场的订单,作为国内风机主轴制造的龙头企业,企业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
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行政部副部长刘凤伟介绍:“生产基地建设到了我们的港口腹地,运输成本非常低廉。从厂区下线运到码头前沿既定的吊装作业位置,仅需要10到15分钟的时间。”
“临港制造、便捷交付”的高效模式,得益于当地精准布局打造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
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生伟告诉记者:“根据产业规划我们梳理了装备制造、基础建设和(施工)运维这三个板块,然后我们又根据这三个板块从国内收集了排名前5的头部企业,我们进行了精准招商。”
为了让金雷落户东营,当地实行全链条帮办代办,仅厂房建设就抢出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良好的营商环境加持,园区精准招引了多家主轴、轮毂、桩机塔筒等风电全链条企业落户。然而,随着企业相继投产,大块头的风电装备产品运输却成了难题。
东营市广利港东凯港务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任贤哲说:“新建成了两个1万吨级的海上风电专用泊位,总投资在6亿元,主要是服务于风电大型装备的出海,整个码头的年设计能力是在65万吨,可满足风电大件每年150台套的运输能力。”
目前,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被成功认定为2024年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延伸集聚产业链条的同时,山东还在集聚区搭建平台,推动技术创新突破。这几天,青岛一家海洋生物公司正在生产一批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在这里,海洋植物经过创新应用变成了下游医药企业绿色转型的生物原料。
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副总经理吴洋介绍:“小小一粒胶囊,因为它是随着药物一起进入到消化道里面去。海藻胶囊因为它的原料是比较天然的,生物安全性是很好的。”
传统明胶胶囊原料主要来自动物皮骨,存在重金属残留的可能。企业依托园区搭建的创新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克海藻多糖胶囊溶胶配方和干燥技术,让产品实现了从工业级到食品级再到医药级的“三级跳”。
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董事长吴仕鹏告诉记者:“一吨食品级的海藻胶也就10万人民币左右,用在医药方面,它就得是二百万到三百万元,我们未来呢,从8条(生产线)到32条,100条,最终要实现200条线。”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汇集了聚大洋藻业、明月海藻等80余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以链主项目、特色产业、专业园区为发展主线,山东统筹利用中央和省各类海洋产业扶持资金,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洋处处长单昆表示:“目前,已培育13个集聚区,涉海规上企业总产值超1400亿元,涉海产业集聚度达78%。”
按照规划,到2027年,山东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数量达到20个左右,产值超100亿元的集聚区达到10个左右,成为支撑“蓝色经济”动能澎湃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