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8日讯 高密市夏庄镇是全国最大的红纸对联生产基地,作为该镇的特色产业,夏庄镇始终坚持把楹联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镇的新支点,深挖红纸对联文化元素,打造中国楹联生产基地,让红纸对联发展为乡村红火大产业。
春联一贴,除旧迎新。随着新春脚步越来越近,夏庄镇的春联进入销售旺季。日前,记者在夏庄大街对联年画多个销售点看到,各式各样的楹联产品琳琅满目,不少青岛、潍坊等周边地区的客户前来批发。
即墨客户张先生说:“我是从青岛过来的,每年都来这个地方来拿货,这里福贴品种比较多,颜色很好很鲜艳。”
据了解,这些销售点的产品多数都是夏庄东李家村生产的,该村素有“中国对联之乡”和“江北红纸第一村”之称。历经时间洗涤,东李家村不仅保留住了传统的手工印刷,还发展起机械印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走进东墨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听机器轰鸣不断,工人们紧张忙碌。印好的烫金、植绒对联和各种各样的福字摆满车间,到处充满浓浓的年味。
山东省东墨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杜文超说:“我们工厂从年初的3月份开始生产,一直生产到年底,今年的常规市场产量跟去年持平,订单类的产品产量大约是去年的2倍。出货的情况,我们从农历的10月份开始发货,一直发到年底,物流停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红火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依托深厚的楹联文化底蕴,夏庄镇积极整合资源,坚持“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匠人聚集、全民参与”的思路,成立楹联合作社、楹联基地,鼓励“抱团发展”,既鼓励上德这样的企业通过机械化生产做优做强,又注重对李善奇这样的手工作坊的传承保护,将刷红纸的热潮逐渐发展为印制批发销售红纸对联的新产业。
夏庄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隋佳奕介绍,近年来,夏庄镇积极推动楹联产品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党支部+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东李家村等“两创”特色村5个,楹联企业及商铺20余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产量 8000吨,年销售额近亿元。随着“春节”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他们将持续深耕文化“两创”,以“非遗+研学”“非遗+定制”等模式赋能红纸对联产业,打造“中国春联博物馆”,讲好夏庄春联故事,让红纸对联产业持续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杜文娟 蒋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