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2日讯 初春时节,位于山东潍坊高密市的菲达种业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内,总经理徐召智和技术人员一起在麦田里观察小麦生长情况。这位“土专家”自主研发培育的抗灾、稳产、抗逆、广适的小麦新品种“菲达6号”,从培育到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并推广应用,用了13年,填补了潍坊市小麦育种20年的空白。2022年专家组实测大田种植的“菲达6号”小麦亩产达到816.85公斤。
与此同时,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潍坊农科院合作,徐召智陆续培育出20余个小麦新品种(系)。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潍麦12”、省级审定的“菲达6号”和“潍麦13”等品种已分别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推广种植近1000万亩。

在距离菲达种业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6公里的刘莉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莉也时刻关注着农场5600亩越冬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春季备耕土地水肥情况。2010年大学毕业后,刘莉怀着对土地的赤诚回到家乡创办家庭农场。为帮助更多农户增收共富,她投资成立了农民科技大学堂,并聘请13位农业专家教授,通过“课堂授课+基地观摩”的方式,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知识培训。
2017年8月,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在刘莉家庭农场挂牌成立。如今,基地已成功帮助20余名大学生创业成功,100余名返乡青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是希望的田野。”刘莉说。
“我们的劳模工匠在小麦、花生良种繁育、推进农机农具自动化智能化、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领域的领头人作用日渐突出。”高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杜启强介绍说。
越来越多的劳模工匠用知识、技术、技能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成为带动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

全国劳模、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党支部书记徐林收,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全村271户走上致富路,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85后“新农人”潍坊市劳模李静大学毕业后扎根农村,采用“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建成江北规模最大的肉羊养殖中心,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年收入4.2万元。
人才兴,乡村兴。从躬身学习到掌握农业生产要领,再到成长为农业生产“领头人”、共同致富“带头人”,投身乡村创新创业的劳模工匠无疑成了领飞的“头雁”。
近年来,高密市实施劳模助力乡村振兴“头雁领航”工程,累计组织动员51名劳模工匠投身乡村建设。组织劳模工匠助企行、技能培训班等20余场,持续开展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宣讲活动10余场,服务学生职工5000余人次。成立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近20家创新工作室加入。打造高密工匠学院,开展“匠心传承”师徒结对活动,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800多人。
记者:王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