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密:种粮大户单产提升的科技密码与匠心坚守

来源:高密融媒 日期:2025-05-27 12:55:34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7日讯 隔胶莱河远望,高密城区西北部的大牟家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被人们称为“七彩粮仓”。在这“七彩粮仓”里,种粮大户刘风俊种植的6000多亩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刘风俊告诉记者,“我们这一片实验田,成穗数大概就是每亩50万左右,千粒重就45到50克,单株穗粒数大约是在45粒以上,今年亩产在800公斤都没问题了。

刘风俊,是种粮大户,也是远近闻名的种植专家,粮食连年高产。从乡镇农技站长,到创办家庭农场,刘风俊扎根农业40年。早在2014年,他就开始探索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并在当地推广,实现了节水节肥、增产增收。

到了小麦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刘风俊每天都要走进麦田。他和女儿经营的农场,是当地的现代农业标杆。

刘风俊说,“咱们这个农场,就是想打造一个百亩高产、千亩示范,带动万亩推广,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我眼前农场这3000亩地,我估计能打500万斤。”

粮食增产的重心在大面积单产提升。2025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种植的一万多亩土地上提升粮食单产,刘风俊干劲十足,他估算自家的小麦大概在6月20号左右丰收,如何灌好浆,增加它的千粒重,是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正常的千粒重是45克,通过科学管理能达到50克。

麦穗初齐,桑叶正肥。奔涌的麦浪,贯穿起古往今来的中国,对农耕的虔诚和对丰收不变的祈望。

时令流转,农人辛劳,大地总赐予我们丰饶的物产。

小麦,不仅是中国人重要的口粮,也是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密码,带领我们穿越古今,见证生产力发展巨变。

高密融媒体记者:王文清 于娜 杨华超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