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高密市以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县域统管规范化、直管到户专业化,打造“一体化、一张网、一网到底”+“24小时”公共供水新格局,汩汩清水润泽了群众心田。
柴沟镇张林村是个只有32户100多口人的小村,该村分别和胶州、诸城接壤,地处高密市最南端的丘陵地带,海拔109米,是高密市最高点,也是典型的贫水村,原来全村人靠一眼小井供水,遇到天旱,用水就成了村民最大的难题。

饮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彻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市水利局争取到了专项资金,专门在这个海拔最高的村实施了供水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问题。
柴沟镇张林村党支部书记唐宝振说:“在市水利局和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全村铺设了4条管道,拉上了自来水,把水送到了每户家里。”
柴沟镇张林村村民唐宝忠说:“村民一分钱没花,并且24个小时都有水,我们村民非常高兴。”
包括柴沟镇张林村在内,十四五期间,高密市连年将农村供水工程巩固提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事项任务和民生实事,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发挥全市城乡公共供水运营一体化的优势,大力实施规模化供水管网城乡互联互通、提升改造,构建“大水厂、大水源、大管网”的供水新格局。

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科长王慧介绍,十四五期间,高密市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对南湖水厂、92段供水主管道和83处整村管网进行改造提升,服务村庄达700多个,使48万农民受益,提高了供水压力,降低了管网漏损,打造了“一体化、一张网、一网到底”+24小时公共供水新格局。
在拓展规模供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同时,高密市坚持“政府主导、公益属性、各方协同”,压实农村供水保障“三个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全市制定统一了农村供水管理标准和规范,涵盖水源保护、水质检测、工程维护、水费收缴等各环节,全力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规范化。与此同时,高密市运用科技手段,推进直管到户专业化。通过农村供水GIS信息化管理平台,抓好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民生实事办理、梳理排查和整改提升,着力解决水量、水质、水压、水价、供水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供水服务品质,提高群众用水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宋平津表示, “十四五”期间,高密市以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为目标,立足高密实际,深入开展水质提升和“小切口”整治行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县域统管规范化、直管到户专业化,有效解决一系列农村供水痛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记者:王择钧 谭美芹